最新消息
編號 | 發布日期 | 主題 |
299 | 2013-11-25 | 電視台專訪 『雅德賽思』 |
電視台專訪 『雅德賽思』
MOMO 親子台『雅德賽思』專訪(2012/10/20播出)
非凡 新聞台『雅德賽思』專訪(2012/12/8播出)
聯合報-報導
黃能得:讓孩子探索自己 (聯合報2010/1/22報導) 記者/賴昭穎
為了給自己的一對兒女理想的學習環境,雅德賽思教育協會理事長黃能得邁入中年後,從媒體工作者轉業成為教育工作者,他成立雅德賽思教育協會,推廣「共學共遊」課後教育理念。他提醒父母們,「學校不等於教育,生活才是教育」,安親班並非孩子放學後的唯一選擇。
黃能得說,他一度抱獨身主義,四十歲才結婚、生子;但自從當了爸爸後,他對教育懷抱理想和熱情開始萌芽:女兒到了要上幼稚園的年紀,他就把老家改建成幼稚園(雅德賽思幼兒別墅);女兒上小學後,面臨選擇安親班的問題,原本在安親班待了一年的她並不快樂,因此他集合女兒幼稚園同學的家長,自創「邀集學伴、共聘教師」的課後共學計畫(雅德賽思兒童學社)。
課後共學,就是由四名小孩組成一個小團體,由家長出資找一個老師,四個孩子中午放學後,由老師接到其中一人的家中做功課,功課做完後再由老師帶領戶外運動、遊戲,看電影或到博物館、美術館的參觀活動,體驗豐富的課外生活。
黃能得說,「雅德賽思」是Art and Science(藝術和科學)的譯音,這是他認為最重要的教育內容和目標,他不希望孩子們只能被侷限在狹小的空間裡寫功課,而是追求海闊天空的「共學共遊」,鼓勵他們走向廣闊世界,拓展視野,早一點找到志向。
「共學共遊」也是由他的女兒實際經驗不斷修正。他女兒小一曾上了一年的安親班,但一直覺得不快樂;他幫女兒找家教,在課後教她寫功課、帶著到處玩,不過女兒並不快樂,因為「沒有伴!」
黃能得才發現,孩子無法忍受安親班的填鴨式教育;即使請家教,如果少了年齡相近的孩子一同學習,孩子也提不起勁,於是他想出「邀集學伴、共聘教師」的點子。
談到教育觀,黃能得說,快樂童年就是孩子可以去探索自己,和其他小朋友、社會、家人互動,都是成長因素;其次是興趣和才能,由於學校不一定能關注到每個小孩,只能靠課後自己發展。
還有人生志向。黃能得舉例,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小四時被老師叫去圖書館整理書籍,他很快把書整理好,也得到成就感,也找到他組織、分類等提高效率的方法,對於日後創辦微軟有很大的啟發。
最後是身心健康和快樂。黃能得說,他不喜歡「不要輸在起跑點」這句話,因為往往贏在起跑點會輸在過程。
黃能得認為,目前校外的教育主流是安親補習,但父母並不知道小孩和誰一起學習,也無法主張怎麼安排,家長要把課後生活的主導權拿回來;透過共學共遊的方式,幫小孩找一群共同學習、成長的朋友,相信多數父母和他一樣,「我最大的快樂就是聽到孩子的笑聲」。
國語日報-報導
放學後的探索學習 (國語日報2009/11/09報導) 記者/諶淑婷
「放學後,你在忙什麼?」這個問題對臺灣的小學生來說,答案不外乎「到安親班寫作業」、「上才藝班和補習班」,但是有一群小朋友每天放學寫完作業後,可以去公園騎單車、搭捷運遊臺北,以及體驗下廚的樂趣,對他們來說,生活就是學習,挑戰就是最佳的成長激素。
這個特別的「兒童學社」,由一群家長組成,以四個家庭一組的概念,合資聘請家庭教師,安排孩子下課後的學習活動,就連場地也由家長提供。
最初的發起人是前商業週刊副總編輯黃能得。愛女心切的他,從女兒一出生,就費心尋找合適的托兒所與安親班。但是女兒升上小學一年級後,還是出現不適應的情況。當時他捫心自問:「如果我上班八小時後,還要待在安親班三、四個小時,我會開心嗎?」
答案當然是「不」,因此,黃能得找了一名家庭教師,陪女兒逛公園、動物園,但女兒還是不開心,因為缺乏同伴分享,讓她感到寂寞。於是他主動與女兒班上其他家長聯繫,想要以「找學伴」的方式,讓四個家庭的孩子,在下課後沒有負擔的一起玩耍、學習。
這樣的想法很快獲得其他家長的認同,目前來自各校的家庭組成六組「兒童學社」,孩子們一起寫作業,逛美術館、博物館,看影展,放學後的活動既富知性又有趣味。
臺北縣永和國小的馬意涵,今年六月剛加入「兒童學社」,她興奮的說:「我們開了一家『100自由廚房』呵!」透過家長牽線協助,意涵和組員一起在週三下午體驗咖啡店員的生活,點餐、搾果汁、烤鬆餅、結帳、清潔,全不假手他人,有模有樣的招待每一位上門的客人。愛彈鋼琴的她還充當琴師,現場演奏。意涵說:「我們遇過好客人,也遇過令人生氣的壞客人,我終於了解服務生的辛苦。」
曾待過安親班的意涵說:「安親班的老師好凶,評量寫錯就要打人;但在這裡,我學到很多有趣的事,每週三下午都可以出去玩。」臺北縣秀朗國小的李詠涵和沈瑀帆從沒上過安親班,對她們來說,放學後都是遊戲的時間。
沈瑀帆曾經和組員舉辦公主派對,親自到永樂市場挑布,再運用訂書機、別針及簡單的縫紉,製作出獨一無二的公主服裝,「那天大家都很美,很像公主呢!」李詠涵則和組員一起利用寒暑假,到臺東、屏東自助旅遊,向民宿主人借廚房煮早餐,還幫民宿老板打掃,讓她印象深刻。
這樣的課後活動,讓小朋友對生活有熱情,有主動探索學習的欲望,認為生活是多彩多姿的。例如沈瑀帆去流浪動物之家拍攝短片,因而學會了攝影技巧;李詠涵學會騎單車;而馬意涵也愛上了拿相機拍照呢!
從生活情境做中學 (國語日報2009/11/09報導) 記者/諶淑婷
「什麼時候幼稚園成了小學先修班,小學變成國中先修班?」這一直是黃能得心中的疑惑,因為現代兒童不再是按部就班的學習,而是不斷的提前學習學校的進度。他幽默的說:「每一個家長都擔心孩子跟不上他人,所以都偷跑;唯有大家一起『棄械投降』,孩子才能享有快樂的童年生活。」
黃能得認為,課後生活一方面要應用學校所學,一方面要補充學校不足之處,才能彰顯出教育的意義。抱持著這樣的想法,他發起「兒童學社」,用生活情境讓學生自然學習和挑戰,例如:與其給孩子餐費去買外食,不如教他們如何自己煮;讓孩子訪問各行各業的人,在各種生活形態中挖掘知識。
「平常作文寫不到四百字的人,逐字稿卻可以打上好幾千字。」在訪問各行各業中,以訪問醫師最讓大家印象深刻。黃能得說:「孩子看到複雜的醫療器材,覺得當醫師好風光。他們以為只要認真念書就能當醫師,沒想到醫師認為『體貼病人的心』更重要。」孩子們在訪談中又上了一課。
不上安親班、才藝班,從生活中實作學習,培養出小朋友的多元能力和興趣,對周遭的人事物也多了認識和關懷,最重要的是知道怎麼好好生活,怎樣過得快樂。
中國時報-報導
雅德賽思「自辦私塾」獨樹一格 (中國時報2008/03/29報導) 記者/王宗彤
少子化的趨勢,確實讓許多家長提早「焦慮」孩童的學習要從幼兒開始,因為多方嘗試卻找不到合適的教學環境,不然就是礙於經濟考量,對於安親班、幼兒班「又愛又怕」,雅德賽思教育機構,就是一個為了讓幼兒有一個理想的幼稚園,讓家長能有高貴不貴的選擇。雅德賽思幼兒別墅創辦人兼園長黃能得,因為自己有了小孩後,開始幫小孩找幼稚園,起初看了四、五十家,不看不知道,一看才發現,現在的幼稚園、安親班都太商業化,商業化結果,給小孩學習壓力,更給家長經濟壓力。因此他就利用自己住的地方,打造成幼稚園別墅,就在沒有房租壓力下,花了將近畢生的積蓄一千萬元,打造軟體和硬體裝潢,開始招生和聘請老師。就好像自辦私塾一樣,基本上,收費相對比一般安親班要便宜。「因為場地的租金等於我自己吸收了,把學費,多用在教學與聘師資之用。」黃能得說。
現在的雅德賽思教育機構分為小學部和幼兒部,共二十位老師執教,幼兒部每年只收十二位新生,小學部則是以「兒童學社」的形式,在小學課後時間,一位老師只帶四個小朋友,寫完功課後,帶他們認識和體驗在地文化及生活,開拓豐富的學習體驗。像兒童學社的校外參訪活動,有一項就是認識各行各業,學生們參訪過附近的醫生、教授、里長等。黃能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次去參訪醫院,小朋友當然很多問題問醫生,最後醫生反問他們,認為當醫生最重要的是什麼?有小朋友回答「要很聰明!」「要很健康!」等等,但當醫生解答揭曉,說「要有一顆體會病人的心時」,小孩子們全都安靜下來,頭低低地想。
對師資方面,黃能得坦白說,請老師不難,只是篩選的過程很花時間,但這也是必要的。「師資的來源除了多元化,重點是要有心,才能把這分教育事業做好。」黃能得嘆。
|